
电话:010-60531612
邮箱:teskey@126.com

大连智慧!3个十佳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领先
2022-04-11 浏览次数:0大连自贸片区揭牌以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发挥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质量发展的5年里,不断推出制度创新成果,多次被国务院官网刊载,并向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十大最佳改革创新经验
(一) “保税混矿”监管创新
开创中国口岸混矿作业先河。创造多个全国第一:累计完成混矿业务5300多万吨,稳居全国首位;率先开辟日本、韩国、越南等国际市场,累计实现国际中转量2600多万吨,全国第一;率先启动“多国别、多矿种”“保税筛分”新业务。对推动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 进境粮食检疫全流程监管
完成在线实验室运行、植物疫情无害化处理和“互联网+全程监管”工作模式三个核心改造,实现多种贸易形式粮食的港区内一体化仓储管理及机械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序化、无害化管理,确保国内食品安全、农业生产安全、自然生态安全。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周转效率和港口竞争力。
(三) 进出口商品智慧申报导航服务
实现进出口商品先例数据有效存储和分类查询,并根据税则变化动态调整先例数据库。一次申报审核全国认可,大幅提高企业通关效率。已建成涵盖6600多税号、160多万商品记录的导航数据库,覆盖大连口岸全部一般贸易进口商品。
(四) 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平台
实现“企业自主申报、后台智能审核、证书自动出具”的“零接触、零时延、零障碍”便利化证书申领新模式。已累计面向130多个国家签发出口单证6.5万余份,服务出口企业1000余家,覆盖辖区全部出口货物近90%以上的签证业务。
(五) 进口货物“目的地检查”(云眼查)新模式
开发可穿戴式AR智能眼镜及远程可视化作业平台,创新进口货物目的地检查新模式。工作效率提升3至5倍,有效解决了以往作业距离远、在途时间长、查验效率低等问题,且实现了“零接触”远程查验作业。
(六) 口岸危险货物“四步稽查法”
海事部门搭建智慧信息获取和行政稽查链条执法系统,对口岸危险货物实行“智慧获取、信息核查、开箱查验、调查处理”四步稽查模式。精准查获率可达到90%以上,同时确保危险货物“谎报匿报”行为可即时查处,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七) 边检“零送单”制度创新举措
边检机关对在国内港口间移泊的外籍船舶,免查船员出入境证件、免收纸质申报单证,对登轮、搭靠等边检行政许可全面实行网上办理,提供24小时“全天候、零等待”通关服务保障。有效提高船舶通关效率、港口作业效率、人员流动效率,大幅度改善口岸营商环境。
(八) “法人空间”专属服务新模式
“法人空间”承载营业执照、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数据等与法人有关的各项政务服务信息且可用于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零距离”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电子化证照的统一归集以及审批监管信息的实时获取。
(九) 工程建设项目“极简审批”模式
提供“弹性年期” “产业链联合供地”等灵活供地模式,对带方案出让的土地项目实施“多公示合一”创新举措。将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开工意见函3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实现“拿地即开工”。建设环节 “分段式核发施工许可”等举措实现极简化审批,促使项目加快落地投产。
(十) 企业信用修复新模式
“一次性告知+全程网办+24小时本级办结”实现了信用修复“精准受理+便捷修复+极速回复”。该模式对引导企业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提升大连片区信用监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十大最佳实践案例
(一) 冰山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路径
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大连冰山集团转变为股权多元化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激发内生动力。在改革过程中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冰山经验”,具有良好示范效应。
(二) 集装箱码头股权整合新路径
创新完成大窑湾三个集装箱码头公司股权整合,成功探索出国内港口整合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全新路径,也是落实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及国资国企改革任务的典型案例之一,具有较强示范借鉴意义。
(三) 海关“无感稽查”模式
“无感稽查”创新举措,包括以审代查和远程稽查两项具体措施。该举措标志着海关全面进入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的“互联网+稽查”时代,对于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 “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建管新模式
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座氢、电、油、气、服(跨境电商)“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并同步建立了相关建设规范、验收标准、运营机制。该模式为全国规范综合加能站建设管理、完善氢能产业链条、壮大绿色低碳经济提供了可行路径。
(五)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功能便捷惠企
实现企业退税一次注册、一网通办,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提高了企业出口退税的申报便利度,可实现90%以上申报数据免录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六) 开启新型离岸国际贸易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分局积极配合下,通过强化事前尽调、优化业务审核、加强事后监测等方面,构建离岸贸易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托克辽港首票业务顺利落地。
(七) 东北亚商品车陆海联运新模式
在国内率先开辟“日本—大连—中亚”商品车过境运输新模式,节省大量运输时间。该创新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吸引更多的日韩货物经大连口岸过境,对东北亚开放合作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八) 海洋污染物运输绿色通道
创新海洋污染物的包装方式,并建立绿色通道帮助相关企业以非限制性货物方式进出口海洋污染物。既满足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保障口岸安全生产,又帮助企业节省生产和物流成本。
(九) 企业全生命周期标准化试点
以“守法便利”信用体系,以“法人空间”为依托,以标准化为引领,以数字化为手段,建立集一键准入、一证准营、一诺准退的“三一机制”,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和企业体感温度持续提升。
(十) 法定机构改革创新
在全省园区中率先实施法定机构改革,打破身份界限,全员实行聘用制,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办法,全面激发了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活力。
十大制度创新经典样本企业
(一) 辽宁港口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A+H”股港口类上市公司,核心港区大窑湾港是大连自贸片区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港区内各专业化码头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大连特色的创新性业务:保税混矿、原油“保税+中转”、中欧班列、东北亚商品车陆海联运新通道、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智慧港口2.0等创新举措都有效提升了大连自贸片区口岸营商环境水平,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良有限公司
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良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在粮食供应链融资模式、粮食贸易“全产业链”模式、进境粮食示范港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通过以“在线实验室”“互联网+全程监管”为创新点的“进境粮食示范港”建设,有效提高通关效率,节约企业成本。有力提升整个大连口岸作为东北海区主要外贸粮食进口港的地位,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东北振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三) 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
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规范管理,利用“进出口货物通关‘英特尔模式’”“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模式”等政策优势,在英特尔全球工厂内创下投产新项目速度最快纪录,2021年度产值约290亿元。英特尔大连工厂不仅是英特尔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也是加快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工厂两次获得英特尔质量金奖,还获得过英特尔大连最佳雇主奖、大连市优秀外资企业、大连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奖项,已经成为立足本土的大连优秀企业公民。
(四) 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
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作为企地合作的典范,运用央企品牌资源,同步输出技术和管理标准,全方位支持大连氢能产业发展,致力打造氢能“制、储、运、用”一体化产业链。制氢方面,开展现场绿色制氢,实现绿色高效氢源供应;运输方面,成立氢气运输车队,推动实现氢能“运贸一体化”;场景应用方面,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座油气氢电服(跨境电商)“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并同步建立相关建设规范、验收标准、运营机制,为全国规范综合加能站建设管理、完善氢能产业链条、壮大绿色低碳经济提供了可行路径。同时,立足产业链增值,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与在连科研院校联合开发氢能技术,共同建设氢能产业生态圈。
(五)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开创了“1+2”冰山改革模式,在逆势中实现质效双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之路。通过采用“5G+AR”技术,搭建“BinGo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11%。
(六)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多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推进国有资本配置优化和功能放大。成功实现股权整合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近三年年均实现净利润6236万元,彻底实现扭亏为盈,2021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60%和45%以上。
(七) 大连德泰控股有限公司
大连德泰控股有限公司借助自贸试验区平台,通过实现资源差异化互补、推行市场化企业经营模式及建立长效创新激励机制等创新模式,盘活原有国资资源,整合数字科技与供应链金融。先后搭建德泰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船舶数字化服务平台及航运产业平台“海联商城”等多个金融科技项目,并实现全国B2B人民币首单结算,为全国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创新国企混改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差异化互补。
(八) 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2018年率先开展了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事转企”的改革探索后,以科技创新谋发展,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北京冬奥上的示范应用,集团首创车用氢瓶到岸监检机制,完成了冬奥会上唯一进口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丰田Miria II的车用气瓶到岸监检。此次监检为国内首次,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进口车用氢瓶的制造全过程进行了实时在线视频监检,同时附加到岸后的宏观检验和相关检验资料审查。这一机制不仅大幅节省企业进口时间成本,又确保了监检流程的规范高效,为全国开展随整车进口的车用气瓶到岸监检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九) 大连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大连海尔电冰箱利用“委内加工”的政策优势,消化过剩产能,迅速扭亏为盈, 2021年产量80.5万台,产值12.7亿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利用“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平台”“进口货物目的地检查‘云眼查’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实现进出口证书签发“零接触、零延时”。在此举措下,公司每年可节约样品成本100万元,减少通关等待时间480小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十) 首农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
在建设“中日经贸合作示范区”规划构想的蓝图下,首农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积极融入示范区的建设战略中,依托口岸资源优势,以日本农副产品和水产品为主攻方向,迅速建设并投入运营首农大连跨境生鲜产业园暨日本食品交易中心,联合日本SIP、FFSA、JETRO等多个贸促机构,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更多日本优质产品与服务通过日本食品交易中心走向全国,迈出打造中日经贸商品集散地的坚实一步。